北京时间6月21日下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进行的2024年亚洲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结束了超快棋赛的争夺,在该项比赛中,中国小棋手共获得1金2银共三枚奖牌,金牌得主正是福田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天健小学(以下简称“天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彭静宜。
亚洲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赛制安排
亚洲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每年举行一届,今年是第26届。本届比赛设8岁组、10岁组、12岁组、14岁组、16岁组和18岁组等6个年龄组,每个组设公开组和女子组。比赛设慢棋、快棋和超快棋三种比赛形式。
彭静宜参加的是10岁组超快棋的角逐。超快棋赛为9轮瑞士制,时限为3'+2"。第一次参加该项赛事的彭静宜,凭借最后四轮的连胜,超越之前一直领先的伊朗棋手和俄罗斯棋手,以7胜1和1负积7.5分获得女子10岁组冠军。
人生如棋,每一回合的较量,都是对自我的挑战,年仅10岁的彭静宜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国际象棋这条路?一起来看看这位小小棋手的成长之路。
坚韧不拔 小小棋手的成长之路
彭静宜从5岁开始学棋,经常要和一些大哥哥大姐姐下棋,但她从来没有一丝退让,认真坚持下完每一盘棋。主教练乔梁老师也从她小小的身影上看到了不卑不亢、不屈不挠、胜负自如的小将风范。
在近三年刻苦训练中,她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战绩。2019年5岁时参加广东省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8岁女子组,就获得第七名;2020年6岁时参加广东省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获得8岁女子组慢棋亚军,快棋冠军;2021年9月在珠海举行的国际象棋大师赛中获得了候补大师的称号。2023年3月获得国际象棋棋协大师称号;2023年1月参加2022年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个人乙组),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称号;2023年参加福田区中小学生智力运动会国际象棋锦标赛、深圳市中小学生国际象棋锦标赛、广东省青少年国际象棋冠军赛均以全胜的绝对优势夺冠。2024年全国国际象棋青少年锦标赛(个人)暨第29届“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冠军赛中,夺得10岁女子组冠军,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同时获得代表中国参加今年国际棋联世界少年锦标赛(U8-U18)的资格。2024年4月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个人乙组)获得第16名,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好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一夜奇迹,而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做题练棋,风雨无阻地去上每一堂国际象棋课,不断接受新阶段的自己所修炼而成。
“这是一个能静下心来,敢于用尽全力去拼搏、不轻易服输的孩子”,提起彭静宜,班主任冯秋妹由衷赞叹,她说道,彭静宜同学不仅学习品质很好,有方向、有目标、很扎实、学习能力强,她还拥有正直、真诚的品格,与同学关系很好,深受学生信赖,前不久在班级高票获评“福田区优秀干部”。
棋子为载体,以策略为羽翼。彭静宜如同小兵一样坚韧不拔,在64格经纬棋局之中逐步成长。每一次精妙绝伦的布局,每一次出乎意料的突破,都在述说着彭静宜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那份矢志不渝的决心。
成长摇篮 校园体育新探索
“学校全力支持静宜的训练及比赛,在孩子的学习自主安排上一路开绿灯。”说起学校的支持,彭静宜妈妈满满的感动,她说,正式比赛之前,静宜平均每天4个小时的练习,学校的老师们和同学们给予了很多支持和鼓励,让静宜能量满满地投入各项比赛,在遇到挫折时勇往直前。
天健小学积极响应国际象棋进校园的号召,于2018年开设国际象棋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赛事,也在市、区两级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21年,学校获评全国国际象棋特色学校,正式成立国际象棋校队,培育后备人才,每年定期举办“天骄杯”国际象棋挑战赛,也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国际象棋活动中来。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前世界棋后谭中怡、国家队副领队兼女队教练余少腾、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叶江川等国内顶尖大师到校指导,与学校国际象棋喜好者互动交流。
除了对国际象棋的扶持,天健小学在其他方面成绩也很亮眼,荣获福田区首届中小学高尔夫球校园联赛团体冠军;在“2024年福田区(平安杯)中小学生跳绳比赛”比赛中,荣获6个冠军、12个亚军、4个季军,取得了甲组团体总分第四名,乙组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佳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该校不断探索实行“体育常规课+技能课”模式密不可分,学校创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跳绳、田径、篮球、武术、跆拳道、高尔夫球、国际象棋等体育社团训练,形成校园体育新亮点。
天健小学正在探索一条为不同学生成长提供适切条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为所有有天赋、有追求、有梦想的孩子们提供一切皆可能的养料,助力孩子们全面健康而卓越的成长。
为未来人才提供优质土壤
天健小学的探索是福田教育的缩影,福田学子在体育赛场的亮眼成绩不仅充分印证了福田区在校园体育方面的实力,更是福田教育以体教融合为开端,实施“一校一政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支持等方面深耕细作、成果显著的生动体现。
未来,福田教育将坚持挖潜创新,通过文、体、卫、科、教融合的多种路径,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特色政策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的土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