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劳动教育的两份纲领性文件,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在强调劳动教育应当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并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引。在劳动教育的诸载体中,学校无疑是最核心的一环。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小学拟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评体系,作为毕业、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到2025年,深圳将建设100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培养100名劳动教育名师实现劳动教育先行示范。
劳动教育正当时。不少学校都专门开设了劳动课程,建立了各自的实践基地,福田区就是其中的先行者。据悉,福田区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福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福田劳技中心”),为全区初中学生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并逐步成为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每年约有2万人次学生来到劳技中心,参加为期两周的劳技课程学习,20多年来共接待学生40万余人次。
经过多年的探索,福田区劳动教育已经打开新局面,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2021年7月,福田区劳技中心教师编写的《劳动实践指导手册》(7、8年级)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与此同时,在2020年由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修订测试”——劳动教育学科的全国试题征集活动中,福田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入选3道试题,占全国入选的12道试题的四分之一,充分展示出福田区教师在劳动教育专业领域的雄厚实力。
“做中学、学中做”
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让每个福田娃都成为生活小能手
“面向青少年的现代劳动教育,特别是劳技课程既不能让学生枯坐教室听课,也不能将其等同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福田劳技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开发与设计课程时,必须根据劳动教育的特点和目标进行科学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福田劳技中心根据福田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深圳创新之都、科技之都的优势,打造多样化的、适合福田学生的七大项目板块特色劳技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分为面向生活的“生活实践系列”、面向传统的“民间工艺系列”、面向设计的“加工设计系列”、面向未来的“STEM教育系列”;面向身心的“探索感悟系列”等系列课程。
在传统课程方面,烹饪课程不再满足于教会学生做几道菜,而是在教与学方式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回家后网上自学食谱、第二天上台展示,通过学生教学生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烹饪技能的同时,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有了更深了解。
剪纸课在传统单独图形、二方连续创作基础上,增加了剪纸染色内容,将传统的团花和水彩染色相结合,一张小小的团花上展现出万花筒般千变万化的绚丽色彩;丝网花艺课除了花朵、叶片的制作之外,还增加了花束包装设计、插花设计等内容……
与时代同频共振,创新科创课程让孩子们脑洞大开
在创新教育方面,福田劳技中心进一步改良了电子课程,让课程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科技含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炎炎夏日,学生可以用自己制作的电动小风扇来消暑;萧萧寒冬,同学们用自制LED小台灯来增添暖意。同时,老师们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和STEM教育的发展热潮,积极开发了“玩转新媒体”、“创意智造”等多个门类的科创课程。
近几年来,福田劳技中心还积极引进校外资源,与大疆、申议、波普尔等科技企业合作,成功开设“创客创新”“创意3D打印设计”“机器人+”“无人机航拍”等课程,丰富了学校STEM教育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劳技课的课程领域,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2019年福田区政府与中国教育科学院合作成立福田区“内地-香港STEM教师研修中心”和青少年STEM教育培训基地,落地在福田劳技中心。经过一年多的重新装修,近日,福田区劳技教育中心“焕新”出发,成为更加符合“开放、共享、实践、协作、智能”理念的新型学习和实训空间。
目前,福田劳技中心教师根据STEM理念开发的“智能制造”“创意木工”“智慧物流”等课程已经在全区铺开,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凸显新形态劳动教育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体教职员工正在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一个课程多元化、管理现代化、教师专业化、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青少年劳技、科技教育服务基地。
生活即教育。形式新颖且走心的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劳动美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还将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价值逐一渗透在教育的过程中。“劳技中心的课程太有趣了,一周时间太短了,希望每学期都有劳动课”“感谢劳技中心让我们成长”孩子们在劳技中心教室留言板上写下这样的文字。初来时还手足无措,毛手毛脚的孩子们一周之后竟然能做出这么多精彩纷呈、创意十足的作品,劳技中心的老师们表示体会到深深的职业幸福感。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既要凸显其综合性,也要具备多样性、人文性及开放性;既要紧密联系生活,也要让学生在劳动中能感悟人生、传承文化、创造未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劳技中心仅度过短短两周的时间,但他们体验了多样化的劳动形式,收获了劳动成果的快乐,留下了热爱劳动的火种和终身难忘的经历。